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
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分類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停 收 等 慢 (父母給愛的方式)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 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 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
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
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
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
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 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 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
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
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
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
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預防孩子日後失業─兒時多做家事
預防孩子日後失業─兒時多做家事
作者:陳映如 出處:親子天下2008/10/08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的研究曾指出,孩子童年多做家事,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要讓小朋友幫忙家事,且看生活、收納魔法家陳映如怎麼把家事變成遊戲。
-------------------------------------------------------------------------------------
有個網友媽媽跟我說,孩子暑假作業要列出幫忙做的家事項目。她孩子想了想,竟在作業本上寫說,「家裡沒有需要幫忙做的事。」她看了之後,感觸良多。
其實只要有家在,就會有家事。現代父母因考量孩子課業繁重,大多不再要求他們分擔家務。然而我認為讓孩子做家事,清潔的技巧、熟練度等技術層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責任感養成。讓他知道,家是大家的,家中每個成員都有分擔家務的責任及義務。
很多家長都認為,小朋友做家事,都是一時好玩,三分鐘熱度,過兩天就不做了!既然小朋友會覺得家事「好玩」,就是一個很棒的誘因,父母們不妨用點方法,讓孩子在家事遊戲中,可以「玩更久」甚至「玩不累」,這樣就對了!
投其所好 依個性分配工作
小朋友不願做家事,大多是因為覺得做家事好無聊。其實很多大人也不愛做家事,更何況是耐心有限的孩子。若要讓孩子願意分擔家務,「投其所好」是最基本方法。
從小,我和兩個姐姐都要分擔家務,但在工作分配上,我媽媽會依個性來決定負責的項目。我二姐個性活潑好動,對她來說,洗碗、摺衣服等「內勤」,簡直是折磨,所以我媽分配給她的工作,都是跑腿買東西、倒垃圾之類外務。至於我大姐,則以領導力著稱,所以舉凡要帶妹妹去搭公車、補習,就落在她身上。
至於我,從小就喜歡挑戰各種髒污,只要能把東西變乾淨,就覺得成就感十足,所以洗碗、掃地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家事投標 孩子決定工作價值
做家事是否該給獎勵?家長們意見分歧。大部分父母都認為,適當的金錢鼓勵,有何不可?但又擔心做家事給錢,會讓孩子養成有錢才肯動的惡習。關於這點,我家有一個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
因為父親工作關係,我們常會聽到他提及「標工程」這件事,小時候我媽為了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叫投標,並讓孩子願意做家事,便自創了「家事投標」這個點子。
她將家中空間分成廚房、客廳、餐廳等數個區域。每區底標是十元,讓我們三姐妹自行寫下投標金額。金額最低的得標者,在完成該區域清潔工作後,就可得到所寫的錢;但相反的,若得標後,沒有依規定完成工作項目,則要罰錢。
雖然同樣是金錢的獲取,但這個方法和許多家長所採用,做家事就給錢的獎勵方式,出發點及意義其實是不同。
三大原則 引發孩子做的興趣
很多家長都會問,小朋友該做那些家事?其實只要沒有危險性的工作,都可以讓孩子嘗試看看。
然而在剛開始讓孩子做家事時,建議家長可以掌握三大原則。
1. 難易適中
家長常覺得,做家事要從簡單做起,小朋友才容易上手;但我個人認為,千萬別給小朋友太簡單的工作,不然他們會覺得沒有挑戰性,更加認定家事是件無聊的事。
2. 快又有效
小朋友耐心有限,所以剛開始,每個工作的完成所需時間,建議設定在五分鐘內,以免孩子出現不耐煩的情況。此外,選定的工作一定要能立刻看到結果,而且效果愈明顯愈好。像是用除塵拖把掃地後,除塵紙馬上變得又黑又髒,視覺效果十足,小朋友會非常有成就感。
3. 好玩有趣
家事本身不是遊戲,若要讓它變好玩,就得多用點心,發掘其中樂趣,像是可以邊洗邊玩水的洗碗,就是小朋友公認最愛的家事之一;從洗碗為發想,還可進一步推展到洗玩具。只要準備一桶水,在水中加一點洗碗精,接著把所有塑膠玩具泡在水中,讓孩子拿著不要的小牙刷刷洗玩具,孩子一定會很樂!
專屬工具 孩子做起來更順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孩子做家事,也是一樣!除了要有方法外,好用的工具,不僅能讓操作時更安全順手外,更可增加不少樂趣。父母在選擇清潔工具時,「操作便利性」、「造型趣味性」、「安全性」都是重要指標。
1. 操作便利性
市面上很難找到專為孩童所設計的清潔工具,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像是平板拖把、除塵拖把、魔撢這類附桿子的工具,很多都是採伸縮桿,或開拆式桿身設計,家長只要把桿子縮短或拆掉其中一節,就能符合孩子身高,非常好用。
2. 造型趣味性
同樣是洗碗海綿,傳統黃色海綿和動物造型的趣味海綿,你覺得小朋友會喜歡那一個?
花點心思,挑選一個造型可愛的清潔工具,讓小朋友第一眼就先喜歡上它,接著就會想用用看,一步一步的,孩子就加入了做家事行列!然而,很多人都會問,可愛的清潔工具要到那裡找?
以類型來說,洗碗海綿及抹布最容易找到可愛造型款。家長在選購時,不妨先搜尋這兩類,通常都會有收穫。
3. 健康安全性
小朋友做家事,除了工具要好用可愛外,我建議家長應儘量減少化學清潔劑使用,以免造成孩童肌膚、呼吸道等身體上的不適。
市面上有許多強調免洗劑的清潔用品,利用像是超細纖維等特殊材質,來達到清潔功效,讓使用者不必用洗劑也能清得乾乾淨淨,這類商品,對小朋友來說格外合適。
想讓孩子動手做家事,除了要掌握方法、用對技巧外,最重要的,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分擔家務,唯有全家大小各盡其責,才能讓家事變「佳」事。
作者:陳映如 出處:親子天下2008/10/08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的研究曾指出,孩子童年多做家事,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要讓小朋友幫忙家事,且看生活、收納魔法家陳映如怎麼把家事變成遊戲。
-------------------------------------------------------------------------------------
有個網友媽媽跟我說,孩子暑假作業要列出幫忙做的家事項目。她孩子想了想,竟在作業本上寫說,「家裡沒有需要幫忙做的事。」她看了之後,感觸良多。
其實只要有家在,就會有家事。現代父母因考量孩子課業繁重,大多不再要求他們分擔家務。然而我認為讓孩子做家事,清潔的技巧、熟練度等技術層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責任感養成。讓他知道,家是大家的,家中每個成員都有分擔家務的責任及義務。
很多家長都認為,小朋友做家事,都是一時好玩,三分鐘熱度,過兩天就不做了!既然小朋友會覺得家事「好玩」,就是一個很棒的誘因,父母們不妨用點方法,讓孩子在家事遊戲中,可以「玩更久」甚至「玩不累」,這樣就對了!
投其所好 依個性分配工作
小朋友不願做家事,大多是因為覺得做家事好無聊。其實很多大人也不愛做家事,更何況是耐心有限的孩子。若要讓孩子願意分擔家務,「投其所好」是最基本方法。
從小,我和兩個姐姐都要分擔家務,但在工作分配上,我媽媽會依個性來決定負責的項目。我二姐個性活潑好動,對她來說,洗碗、摺衣服等「內勤」,簡直是折磨,所以我媽分配給她的工作,都是跑腿買東西、倒垃圾之類外務。至於我大姐,則以領導力著稱,所以舉凡要帶妹妹去搭公車、補習,就落在她身上。
至於我,從小就喜歡挑戰各種髒污,只要能把東西變乾淨,就覺得成就感十足,所以洗碗、掃地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家事投標 孩子決定工作價值
做家事是否該給獎勵?家長們意見分歧。大部分父母都認為,適當的金錢鼓勵,有何不可?但又擔心做家事給錢,會讓孩子養成有錢才肯動的惡習。關於這點,我家有一個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
因為父親工作關係,我們常會聽到他提及「標工程」這件事,小時候我媽為了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叫投標,並讓孩子願意做家事,便自創了「家事投標」這個點子。
她將家中空間分成廚房、客廳、餐廳等數個區域。每區底標是十元,讓我們三姐妹自行寫下投標金額。金額最低的得標者,在完成該區域清潔工作後,就可得到所寫的錢;但相反的,若得標後,沒有依規定完成工作項目,則要罰錢。
雖然同樣是金錢的獲取,但這個方法和許多家長所採用,做家事就給錢的獎勵方式,出發點及意義其實是不同。
三大原則 引發孩子做的興趣
很多家長都會問,小朋友該做那些家事?其實只要沒有危險性的工作,都可以讓孩子嘗試看看。
然而在剛開始讓孩子做家事時,建議家長可以掌握三大原則。
1. 難易適中
家長常覺得,做家事要從簡單做起,小朋友才容易上手;但我個人認為,千萬別給小朋友太簡單的工作,不然他們會覺得沒有挑戰性,更加認定家事是件無聊的事。
2. 快又有效
小朋友耐心有限,所以剛開始,每個工作的完成所需時間,建議設定在五分鐘內,以免孩子出現不耐煩的情況。此外,選定的工作一定要能立刻看到結果,而且效果愈明顯愈好。像是用除塵拖把掃地後,除塵紙馬上變得又黑又髒,視覺效果十足,小朋友會非常有成就感。
3. 好玩有趣
家事本身不是遊戲,若要讓它變好玩,就得多用點心,發掘其中樂趣,像是可以邊洗邊玩水的洗碗,就是小朋友公認最愛的家事之一;從洗碗為發想,還可進一步推展到洗玩具。只要準備一桶水,在水中加一點洗碗精,接著把所有塑膠玩具泡在水中,讓孩子拿著不要的小牙刷刷洗玩具,孩子一定會很樂!
專屬工具 孩子做起來更順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孩子做家事,也是一樣!除了要有方法外,好用的工具,不僅能讓操作時更安全順手外,更可增加不少樂趣。父母在選擇清潔工具時,「操作便利性」、「造型趣味性」、「安全性」都是重要指標。
1. 操作便利性
市面上很難找到專為孩童所設計的清潔工具,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像是平板拖把、除塵拖把、魔撢這類附桿子的工具,很多都是採伸縮桿,或開拆式桿身設計,家長只要把桿子縮短或拆掉其中一節,就能符合孩子身高,非常好用。
2. 造型趣味性
同樣是洗碗海綿,傳統黃色海綿和動物造型的趣味海綿,你覺得小朋友會喜歡那一個?
花點心思,挑選一個造型可愛的清潔工具,讓小朋友第一眼就先喜歡上它,接著就會想用用看,一步一步的,孩子就加入了做家事行列!然而,很多人都會問,可愛的清潔工具要到那裡找?
以類型來說,洗碗海綿及抹布最容易找到可愛造型款。家長在選購時,不妨先搜尋這兩類,通常都會有收穫。
3. 健康安全性
小朋友做家事,除了工具要好用可愛外,我建議家長應儘量減少化學清潔劑使用,以免造成孩童肌膚、呼吸道等身體上的不適。
市面上有許多強調免洗劑的清潔用品,利用像是超細纖維等特殊材質,來達到清潔功效,讓使用者不必用洗劑也能清得乾乾淨淨,這類商品,對小朋友來說格外合適。
想讓孩子動手做家事,除了要掌握方法、用對技巧外,最重要的,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分擔家務,唯有全家大小各盡其責,才能讓家事變「佳」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