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我兒Ethan參加鋼琴檢定記2010.11.2~11.7

我兒Ethan學習鋼琴已連續兩年,打破我這老爸的紀錄了,而且目前(其實是~早就)比我彈的好得多,因此讓他去參加鋼琴檢定,增廣見聞,體驗一下。


2010.11.02兒子彈 "彈奏斑鳩琴",他自然的表情還蠻ENJOY的.


兒子彈久了也會倦怠,這時換我上場,拋磚引玉,不惜犧牲"音相",增添兒子的成就感.(沒錯,確實是五音不全,支離破碎,把輕快的曲子彈成進行曲. 但,我可是完全沒練習,直接看譜就彈,才能鼓勵兒子,讓他覺得比我棒!)


另一首 "滴答鐘",也很好聽.


檢定前一天, 彈給阿媽,大姑姑,表哥,表弟聽.



我不用三腳架, 學習"運鏡".



終於到了檢定的日子. 老婆昨晚失眠(因為聽到兒子上床後,說他很緊張....結果把緊張傳給了老婆...半夜起來就睡不著) 精神不濟的結果,就讓我們父子兩,前往赴會.
檢定前,兒子說了幾次緊張,但舉止還挺鎮定正常. 真正上場時,確實很穩,沒有出錯. 出場後,高興的說,抽到的 "視奏" 題目很簡單. 就此寫下完美的 "第一次檢定" 的句點.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教孩子懂得 生存 與 生活 ◎林萬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很有感觸, 與您分享這篇好文章:
--------------------------------------
教孩子懂得  生存  與  生活


◎作者:林萬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有人說,我們的孩子缺乏生存能力!


因為,上課要人接送,不會做家事,不知天氣冷熱,


有難不會求助,無法容忍失敗等


 


真的,我們的孩子有時候很不會生存,也不太懂得生活。


求生存是在逆境中苟活過生活是能隨時隨地從容過日子


 


高度的競爭  使人無時不刻不在備戰求生存,而忘了生活


 


合作 才有 競爭力 


工業化  使人口從鄉村湧到城市,鄉村社區因而解組,傳統生活方式消失


都市化生活的特質是匿名性高、職業分殊、面對面的人際互動減少


生活步調快、重物質享受。


再加上  工業化社會  講求競爭、自利、自助、自保、個人成就,


我們的社會從此缺少  互助、互惠、共保、集體成就的生活價值觀


 


人們以為工業社會就是要不斷的強調競爭才能生存,


不教孩子競爭就是置孩子的未來於不顧。


 


其實不然,就因為社會過度強調競爭


我們更應該在生活中強調互助、互惠、團結的價值,


否則這個社會只有更原子化、疏離、自私、冷酷無情。


 


孩子只懂得競爭,卻不懂合作;只追求成功,卻無法承擔失敗;


只懂得自保,卻不知互助;只懂得應付生存,卻不知什麼是生活。


這對孩子的未來是不利的


 


教導孩子  生存力


   有些孩子連最起碼的的生存能力都短缺,


父母老師沒有傳授給孩子如何因應危機、面對困局的知識與經驗。


一味的保護孩子,迴避生活挑戰,只會讓孩子的生存能力萎縮


 


臺南鄭姓學童與父親屍體共處十五天,不向他人求助;


屏東潮洲一廟公性侵小五女生長達三年懷孕墮胎。


這些案例凸顯孩子缺乏生存能力的事實,也說明社區鄰里冷漠的可悲


 


另一些人為了生存而惡性競爭


例如,只重視考試成績、名位、財富、美貌、物質的擁有,


有時甚至不惜犧牲一切代價,或爭得你死我活。


 


這樣的心態怎麼可能有時間、意願去關心別人,


更不可能去關心弱勢者的生存,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緊張、不安全。


 


求自保不如懂互助


 


 接著,人們為了珍惜好不容易到手的個人成就,自是不願分享他人。


沒有自私、吝嗇,何以富強,就成為強者的信條。


 


吝嗇金錢的人,大都也會吝嗇感情。


缺乏對他人的感情涉入,自然就不會想管鄰里、社區的事務,


尤其是對自身利益沒有好處的事。


 


楊梅發生大樓電梯壞掉,住戶不出錢修理,


造成鄰家孩子玩耍掉入身亡,就是典型的自私吝嗇作祟。


 


 為了守住辛苦爭來的成就,就拼命自保。


富者怕國家徵稅,想盡辦法逃稅、施壓政府減稅、找會計師避稅。


富人怕多金被搶,會要求政府多聘警察。


一旦國家無稅可保民,他們轉而自請保全、保鑣來自保。


君不見臺灣社會警察多、保全多、保鏢也多,連十幾歲小毛頭都加入當保鏢。


既然能自保,何需他人互助。


 


 如此,整個社會競逐私利、吝於關心、尋求自保,


忙於求生存,不懂得生活。


生活要有競爭力,也要有互助合作;


要能應付生存壓力,也要朋友弟兄感情相挺;


要有成功的喜悅,也要有接納失敗的雅量;


能驚險安度難關,也要從容不迫上臺下臺。


 


教孩子懂生活


 


 很多人會指望教育多盡點心力,絕對有道理。


家庭功能萎縮了,社會價值在沈淪,


與其責怪父母不盡責,不如從下一代教育下手。


教師常埋怨社會價值變得不好教育。


教育 本來就是越不好教,才越能凸顯教育專業的重要性


好教的事由家長去教就夠了,幹嗎設學校專辦教育?


 


 教育孩子懂得生存與生活,也不是那麼難,


 


例如,課程中加入危機處理的議題討論


個人作業改為團體方案報告,同時可學到競爭力與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又例如,成績評量不再以百分點計分,而以五等第評量


使全班的對手從三四十人下降到四群人,或多或少可降低競爭的氣氛。


 


 訓練孩子模擬面對危機事件的因應之道;


 


鼓勵有需求就應求助,降低處處求自保的焦慮;


教導孩子 示弱  其實是  強者的美德


同時也會去除獨占、獨享、絕對擁有的心情,


也可消除無法容忍與他人分享,或失敗的挫折感。


孩子不知求助,不願求助,不知分享,如何能生存,如何會生活?